吕琳媛,长期从事复杂系统、网络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8年从师大毕业后,短短十余年已成长为复杂科学研究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2013年,博士毕业成为杭州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教授,2019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1年获得科学探索奖,成为该奖项在前沿交叉领域获奖的唯一女性科学家。谁能想象这样一位杰出学者的科研之路,竟是始于二十年前的一个“偶然”?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999年,从小热爱美术绘画的吕琳媛,并没有选择老师推荐的中央美院附中,而考入了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附属中学。三年后,她又如愿考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开启了她在师大六年的求学之路。
吕琳媛本科的专业是北师大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也就是后来的系统科学专业。作为管理科学首届本科生及之后系统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吕琳媛可谓伴着北师大系统科学一同成长。在这六年中,她认为有三个影响一生的重要收获。
首先是长期主义的信念与行为准则。大四那年,吕琳媛决定继续攻读研究生,起初她联系的是狄增如老师想跟他直博,但保研排名出来后以一位之差没有获得直博名额,只能推免硕士。最开始,她感到有些沮丧,毕竟和前一位同学的分数只有极微小的差距。但也正因为这一点点的分差,让她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跟随王有贵老师进入到一个新兴交叉的研究领域:经济物理学。硕士期间,她表现优异提前一年毕业,并在王老师推荐下前往瑞士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经济物理学家,2021年诺奖得主乔治·帕里希(Giorgio Parisi)的第一位博士生张翼成教授继续深造。
回顾当年错失的直博名额,吕琳媛说,如果从系统演进的视角来看,人生也是一个动态系统,我们无法掌控随机因素的变化,但只要我们始终坚信并执着于自己认可的一个大方向,任何一个小的困难都不足以产生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从短期发展中的一种“阻力”转化为你未来长期发展的“助力”。作为青年学生,不要过分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也因为这次所谓的“挫折”才开启了吕琳媛后来的研究生涯。
抓住机遇,勇往直前,把不可能变为我能行。对吕琳媛而言,长期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渗透在她对待每一天、每一件具体做的事情之中,哪怕是小概率的事件也可能最终变为美丽的黑天鹅。2006年,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她偶然得知国际经济物理学会议将在日本举行,作为从来没有出国参加会议的她非常的向往。但当时身为一名本科生,要想从学校获得国际差旅、住宿费用的支持,几乎是异想天开。当时导师王有贵老师就说那你先写个摘要吧,要是能中咱们就去。
摘要只需要一页纸,而吕琳媛和王老师一起打磨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对于中英文不同语境下表达方式上的微小差异,都琢磨了很久。凭着这样的细致,稿件出乎意料的接收了,王老师也向学校极力争取到了经费支持,当时还在美国波士顿访问的王老师也专程飞到东京,给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吕琳媛加油打气。
十几年前,国内的研究条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在后来的聊天中吕琳媛才得知,刚开始的时候,王老师知道几乎不可能为本科生申请到经费,只是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就让她去试着投投。而吕琳媛愣是把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把握住了,并使之成为自己学术生涯路上的一块基石。
正是这次搏出来的机会,让她开拓了视野也更加坚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念,这种信念也产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让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导师。在这次会议的几年后,人大举办了一场学术活动,在这次会上王老师向信息经济学研究大咖张翼成老师引荐了吕琳媛。起初只是纯粹的学术讨论,从未招过女博士的张教授也随口给她提了个问题。
回到宿舍,吕琳媛就开始着手设计数学模型,并在当晚就交出了满意的答案,这让张老师大为震撼,也为之后的博士之旅埋下种子。一切偶然都有方向。看似幸运和偶然背后,是踏实认真的做事方式和长期主义的人生信念,这两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最终给吕琳媛带来了好运。
在师大六年的最后一个收获,也是最甜蜜的,就是遇到了她的Mr Right,也是她的本科同学。2003年秋正在准备考试的他,想找一个学习好的同学帮他指导。机缘巧合下,便提出和每日都去图书馆学习的吕琳媛一起自习。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学习与接触中,互生情愫,终成俦侣。
北师大毕业至今十余年,吕琳媛感叹到,校园的学习生活是最纯粹、最美好的,也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但这份珍贵,只有当我们离开校园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珍惜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这段单纯且美好的时光: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并且社会需要的事情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师大收获了三件至宝后,吕琳媛前往瑞士开启了博士生活。留学期间,她给自己定下了科研的三个原则:一是要找大问题,二是找大问题中有长期影响且别人没有做过的问题,三是尽可能用原创性的方法去做。
她的博士生涯起初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的时候就遇到了阻力。导师希望她继续做经济物理方向的研究,但那时吕琳媛的内心已经开始痴迷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2008年,大数据还远未成为时代的风口,但长期主义的思维模式让吕琳媛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憧憬。
她回忆说,虽然当时还无法预见数据增长带来的具体影响是什么,但数据增长是必然来临的时代趋势,而这种必然又一定会催生出对处理海量信息的新理论、新方法的需求。因此,对于海量信息的挖掘一定会成为未来时代的“缺”,这必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基于这个“大胆”的预测,吕琳媛的研究工作从经济物理学转向了信息物理。
互联网的发展加深了国家、区域、公司、个人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相互链接,网络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挖掘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社交网络的舆情监控,电子商务的产品推荐,致病基因的检测,在管理、医疗、生物、交通等诸多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应用。2012年她博士毕业时,这一领域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凭借着多年在网络信息挖掘的持续深耕,吕琳媛一回国便以高端人才直接拿到了特聘教授职位,成为了杭州师范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羡慕那些幸运的人,却看不到正是当初他们自己的选择才最终成就了这份幸运,让最初的“冷门”变成了“热门”。
这样的执著或许源于吕琳媛在北师大时期的导师王有贵教授。在他们初识时,王老师已经在新经济学领域耕耘多年,而直到今天他依然还在这个领域开疆拓土。哪怕当时这个研究并不热门、也不容易申请课题,甚至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发表论文都很艰难,王老师也依然乐在其中。这种态度对吕琳媛影响很大,让她愿意在科研上坐冷板凳,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吕琳媛看来,这种执着体现的也是整个北师大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的一种精神,当初正是凭着这份对系统科学研究的坚持,才从管理学院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院并发展出今天这样一个极具生命力的,面向未来的学科方向。她也非常开心看到,在师大迎来120周年华诞之际,北师大系统科学专业也成功入选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吕琳媛相信,个人的成绩、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同学之间,一定是相互成就,相互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复杂系统的研究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2021年斩获诺贝尔奖,这背后是方福康先生等一代代系统科学人的执着、奉献与坚持。只有学会感恩,才有机会在最好的时代遇见最好的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瑞士回国后,吕琳媛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她最重要的社会身份。在吕琳媛的理解中,她将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归结为两个字:“传承”,这既是她的人生信念,也是她的行为准则。
吕琳媛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任晓龙,在校期间也想申请去韩国开会,同样,这对于当时的杭师大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如当年的王老师一样,吕琳媛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终给学生争取到了机会,而这次经历也成为了任晓龙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硕士期间,任晓龙在科研上披荆斩棘,在校期间几乎包揽了学校全部的重要奖项,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等多个荣誉。毕业后他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前往爱因斯坦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习,博士毕业后再次回到吕琳媛的团队也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
不管是对自己的科研还是对学生,吕琳媛都很强调探索性、原创性,强调要去不断寻找好的问题。但原创性的工作往往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产出,而这些成果对于学生的毕业、教师的工作评定又至关重要。对此,动态平衡的思想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团队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前沿探索性的工作开展,又对论文指标等现实因素进行了考量。
比如,对于研一、研二的学生,她会让他们做一些更偏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科研训练,重在打好科研基石,而后面的研究方向,再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团队发展因人而异来制定。吕琳媛强调,从系统的视角看,任何一个个体之间都是以网络相连,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而在于找到相互之间的“合适”位置。只有相互信任、相互陪伴、相互帮助,才能搭建起一个有共同指向且协同有效的系统整体。
作为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青年学者,在每次毕业季送行前吕琳媛总是会嘱咐她的学生,不管未来在哪里学习和工作,一定要心系祖国,学成后报效祖国。多年前,吕琳媛在国内举办了一场国际会议,期间遇到了德累斯顿理工的一位老师一直拉着她聊天说要来中国。他说的一句话至今让吕琳媛回想起来都特别震撼——“China is the future”。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预言,而是体现了一种对当下最客观认识的一种世界观。令人高兴的是,在会议举办的几年之后,这位老师也来到中国,全职加入清华大学,实现了他的梦想。
美国的圣塔菲研究所是复杂性科学研究者心中向往的圣地。但吕琳媛坚信,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未来北师大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一定会成为国际上复杂科学研究的高地,成为同学们干大事业的舞台。她经常对她的学生强调,学习不应简单地着眼于自己学习的课题,也要把自己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去思考如何把个人的学习研究与国家社会的进步融合在一起。如同她从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传承过来,又传承下去的学术精神一样,让一代代学人的科研之花开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祁瀛、汤中华、沈忱、杜文千
摄影:吕琳媛
编辑:王一婧
审核: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