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区域的姓氏亲缘关系:一个空间网络方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7 浏览次数:

最近,人类学的顶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在线刊发了我院王有贵教授领导的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小组的论文Regional surname affinity: A spatial network approach》(区域的姓氏亲缘关系:一个空间网络方法)。论文作者分别是石永彬、李乐、王有贵、陈家伟、袁义达和尤金·斯坦利。

中国人口的地理亲缘是由人口起源、历史移民、和社会演化等多个因素共同造就的。这种亲缘关系可以依据两个区域的人群基因、语言和文化、族群来源等因素的差别大小进行界定。其中,基于姓氏数据进行地理亲缘鉴定和族群划分具有和父系基因Y染色体平行遗传、取样成本低和人群差别容易量化等优点,在过去发表了一系列工作,并受到了人类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过去几十年来,在基于姓氏数据进行区域亲缘界定的领域相继发展出了一系列分类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层级分类法、K均值分类法、多维标度法、自组织映射法以及蒙莫尼尔算法等。这些方法最近被广泛应用于基于姓氏距离的地理区域划分中,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非常有意义的结果,但也显示出这些方法各自的局限性和相应的不足。

作者们利用在复杂性科学领域发展起来的复杂网络及其社团划分的技术方法,基于中国国家居民身份证信息系统提供的2007年度人口调查数据,研究了当今中国市级区域姓氏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个社团中的市区大都是地理上相互毗邻的,但与省级行政区划是有一定差别的。这一工作通过扩展最小生成树网络及其社团划分技术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基于姓氏数据进行区域族群划分中。作者们用这种方法构建了一个包含362个市区的10层最小生成树网络,该网络被划分为8个社团,对应着8个中国不同地域的人口族群。他们结合区域地理特征、人口演化和迁移、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语言文化隔离等因素,证实了这种方法对于鉴别地理亲缘和族群划分是非常有效而且十分合理的。这里提出的多层最小生成树(MMST)建网方法在信息挖掘中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相信不仅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使用的数据中,也能够应用到对各种自然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数据分析中。

 

该研究得到的族群划分结果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1)              社团AB将山东等地与东北连接起来,说明这些地区之间有较强的姓氏亲缘关系,对应着闯关东事件对东北人口姓氏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出闯关东实际上有两条主要的路线:一条是熟知的闯山海关进入东北;另一条是从胶东半岛走水路进入辽东半岛,再进入东北其他地区。

2)              社团C将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连接起来,对应了走西口的人口迁徙事件。山西、陕西部分地区与内蒙古的贸易往来,促进了这些地区之间的人口往来,增强了姓氏亲缘关系。

3)              社团F对应的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事件。其中,湖广主要是指当今的湖南湖北两省。

4)              一些重要的山脉往往分布在两个社团分界处,如:横断山脉、祁连山、贺兰山、太行山、沂蒙山、秦岭、南岭、武夷山等。山脉阻碍了两侧地区人口的相互往来,长期各自的演化使得它们的姓氏结构差异很大。

5)              阿拉尔市、石河子和五家渠是三个新疆建设兵团,这三个地区的人口姓氏结构和中原地区的人口姓氏结构更为相近。其中阿拉尔市的姓氏结构主要是和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接近,而石河子和五家渠市和中原北方地区比较接近。

 

我院陈家伟副教授是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这是他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所取得的又一个重要突破,同时该论文也是我院教师与波士顿大学复杂性研究领域领军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H. Eugene Stanley教授共同完成的又一个合作成果。论文工作得到了Shlomo Havlin教授、陈六君老师、曽安老师和汪伟平同学的有力指导和帮助。

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在读博士生石永彬,他曾参与过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和计算社会科学等多项研究课题,还相继参加过上海奥派经济学峰会(2014)、亚太经济物理学年会(APEC 2015)、经济异质性多主体相互作用国际会议(WEHIA20142017) 等多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曾在波士顿举办的国际复杂系统大会(ICCS 2018)上报告过这一工作。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集中在用复杂科学领域的技术方法挖掘中国姓氏数据背后隐藏的可能模式。这一论文是他在波士顿大学联合培养期间倾力打造而成的。

 

原文链接:

Shi Y, Li L, Wang Y, Chen J, Yuan Y, Eugene Stanley H. Regional surname affinity: A spatial network approach. Am J Phys Anthropol. 2018;1–10. https://doi.org/10.1002/ajpa.23755

 



Baidu
sogou